核心提示如何實現信息的安全共享及有效管理,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大難題和任務。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2013年5月發布的《變革性技術: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技術進步》報告中指出,作為具有變革性的前沿技術,互聯網技術對一國經濟及政府治理意義重大,并會潛在影響國家競爭優勢。進一步來說,它不僅極大促進了一國的經濟增長及生產率提高,還給相應的監管體系和法律體系帶來了嚴峻挑戰。報告還指出,由于知識經濟在各國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價值來自知識及服務業,而非傳統的生產制造業。不難看出,隨著全球資本逐步轉向虛擬經濟,虛擬網絡平臺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信息的非法收集可能伴隨著巨大風險。而虛擬社交所導致的高度不確定性及不信任感,也使人們較以往更加恐懼和不安。同時,由于信息化提高了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國際互聯網法律法規的不健全,致使在一些國家或政府機構中存在著竊聽本國或他國公民隱私的現象?梢,如何實現信息的安全共享及有效管理,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大難題和任務。
或許,在全球范圍內達成關于信息技術及其法規的協議—一個由國際認可的類似于“互聯網日內瓦公約”的協議,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為了更好地創建網絡社會,人們必須達成各類互聯網協議,形成新的法律制度框架。這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討論并構建范圍明確、權責清晰的網絡法規,用以規范網絡行為、保障信息安全。另一方面,還應當建立國際公認的全球網絡監管機構,如世界互聯網理事會等,用以促使網民遵守網絡秩序、增強網絡互信。這也是確保各國在信息安全領域彼此互信的最佳途徑。
互聯網的產生
1961年,萊納德·克蘭洛克在其論文中首次提出“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思想,并指出這一技術較電路交換技術更適用于網絡信息交換。1969年,美國國防部以軍事防御為目的,創建阿帕網(ARPANET),由此形成互聯網基本雛形。1972年,羅伯特·卡恩提出“開放式網絡架構”,據此設計出的TCP/IP傳輸協議,成為Internet基礎骨干網的技術基礎。之后,隨著NSFnet、WWW、商業骨干網等網絡形態的深入發展,互聯網已經從最初的滿足信息交流需求,逐步演化為新的商業模式和生活形態。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
自1987年第一封電子郵件成功發送以來,中國的互聯網先后經歷了積極探索、蓄勢待發、廣泛普及、繁榮發展等多個階段。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普及,以BBS論壇、門戶
網站網站、網絡游戲、
搜索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即時通信、電子政務、自媒體為代表的網絡應用,已經或正在融入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一系列專項政策制度與網絡設施建設的支撐下,深入互聯網應用、推動社會信息化成為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網絡安全與國家治理
隨著信息化和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網絡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關鍵環節。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掌握信息資源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主要標志,而信息安全也成為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注重和加強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是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消費的需要,更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梢哉f,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做好網絡安全工作,要認清緊迫形勢和任務,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要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
只有以明確的網絡協議為前提,才能消除公眾對非法監控的擔憂,進而對政府產生信任。從政府部門來看,必要的信息監控必須出于信息安全的考慮,同時要有法可依。例如,在信息獲取之前,政府必須公開獲取渠道,并說明獲取目的。在過去的20年里,信息技術及信息爆炸使政府官員擁有更多的權力與機會,但必須深刻意識到,這些權力不能濫用,需要建立新的法規來避免這一現象。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國的廣泛普及,互聯網已經延伸至中國的每個角落,并由此帶來社會的高度網絡化。因此,對中國而言,要想實現網絡安全,不僅要充分發揮信息化所帶來的效益,同時也要確保各種信息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上一篇:吉林市網絡營銷不應大而全,精細化耕作最大化效果
下一篇:吉林市換種思維看互聯網金融風險